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,是以中国传统儒、道哲学中的太极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,集颐养性情、强身健体、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,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、中医经络学、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、柔和、缓慢、轻灵、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。
赣州轻韵太极健身队教你学练太极,联系电话:18970773238(潘老师)
太极拳讲究开合,陈鑫有“开合虚实,即为拳经”的之论,又云:“一开一合,拳术尽矣”。从先贤的论述中,可知“开合”对于太极拳术之重要。
现今,太极拳术广泛传播。习拳者对于拳架动作的“大开大合”以及“开中寓合、合中寓开”的技术要领多能重视,但对形体动作的“开中再开”、“合中再合”则较为淡漠。为此,笔者撰写此文谈些粗浅看法。
酋先谈一谈拳架动作“开中再开”、“合中再合”这个说法的哲理依据。
阴阳学说是太极拳拳理的核心内容,阴和阳,用来分析和表述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。举例来说,一天之中,白昼为阳,黑夜为阴:昼阳又可分为:上午为阳中之阳,下午为阳中之阴;夜阴又可分为:前半夜为阴中之阴,后半夜为阴中之阳。这种“阳中有阳,阴中有阴”的现象,在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明确的表述。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中说:“……故日:阴中有阴,阳中有阳。平旦至日中,天之阳,阳中之阳也;日中至黄昏,天之阳,阳中之阴也;合夜至鸡鸣,天之阴,阳中之阴也;鸡鸣至平旦,天之阴,阴中之阳也。故人亦应之”。
对太极拳而言,上述“阳中有阳,阴中有阴”的观点,反映在拳架中是“开中有开,合中有合”,而将其转化为技法之运用,则是“开中再开,合中再合”。
下面结合拳架动作,谈一谈“开中再开,合中再合”如何体现及其在套路演练中的作用。对拳架动作的解说,以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公布的《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>(以下简称《56式>)为依据。
先说“开中再开”:
《56式>中的右金刚捣碓,两手划弧向右平摆至身体侧前方,为开,当左脚擦步铲出时,两手向右后方平推,为开中再开。它的作用是:与擦步前出的左脚形成对开之势,体现在劲力上则是对开劲。又如云手(向右),该式起动时,左手右手摆至身体前方,为开;当右脚向右开步时,两手向左前稍推,为开中再开。以上这两个拳式,表现的是手与足对开时的开中再开。对两手之间而言,仍有开中再开的情况。如右野马分鬃,当右手划弧置于右膝前上方时,左手划弧置于身体左侧,为开:当右手向前穿出时,左手向外稍展后推,为开中再开。此拳式中的两手臂向外分展,即为两手间的开中再开。
我们知道,“对开”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特征之一,它体现出拳架在整体上的对称协调。可以说,没有一方的开或开中再开,就会造成另一方单独开、孤立开,就不会形成对开之势,自然也就没有对开劲。
经典拳论有云:“往复须有折叠,进退须有转换”(武禹襄《十三势行功要解》),倒卷肱就是反映此项重要技法的典型拳式。该拳式手法上的动作,两臂展开掌心向外为一次卷肱;当第二次卷肱动作开始时,两手外旋掌心翻向上并略向前(后)伸,然后退步卷肱。这“翻转前伸”的手法,是开中再开;是按照“往复须有折叠,进退须有转换”的要求,继续运用前后的开劲来转换动作与劲力,与腿部动作相配合,形成独具特色的、退中有进的太极拳后退法。
[page]
又如《56式》中的前趟,其定势时两臂向左右展开掌心向外,此为开;下一拳式左掩手肱捶,起动时仍承接延续上一动作的趋势,两手旋腕掌心向上两臂向两侧伸展,此为开中再开。又如白鹤亮翅,其定势时左手伸举在左额前上方,此为开;下一拳式斜行拗步,起动时仍承接延续上一动作的趋势,左手略向上旋伸以引动拳势,此为开中再开。在两个拳式之间运用这种开中再开的手法,属于“折叠”,它体现了拳论中“意欲向下必先寓上,意欲向左必先寓右”的技法原则;同时,由于太极拳套路演练时要求连绵不断势势相连,在两个拳式的连接处,正是承上启下的当口,“开中再开”的技法在此处起着串连的作用,使拳架动作着着贯串势势相连,从而避免了动作的断续、内劲的中断。当然,它的实质仍是“往复须有折叠,进退须有转换”。
下面说一说“合中再合”: 在“合”势中,未开之前有一个两臂继续相合的动作,称之为“加紧一合”,或称之为“合中再合”。它主要表现在两臂“身前相合,胸前再合”这类动作中,它的作用是加强蓄势蓄劲。
《56式》中的左掩手肱捶,当右脚提起时,左掌于体前附在右前臂上,两臂形成交叉圈;当右脚落地左脚擦步铲出时,左手上移至右大臂,两臂收缩交叉圈,在胸前继续相合,这是合中再合,是为了加强蓄势蓄劲。这种“两臂身前相合,再胸前加紧一合,收缩交叉圈”的动作,在指裆捶、顺鸾肘、掩手肱捶等发劲的拳式中均有体现:尤其是连珠炮这个拳式,颇具典型。我们不妨分析一下:其重心移至左腿两手刁托回撤的动作是收、是合,对下一个动作“发劲前击”而言,已经有了蓄劲之势,此时若两手直接向前发劲呈连珠炮势,亦未尝不可;但为了进一步加强该式的弹性,将劲贯足,则须“重心下降,两手内旋划弧合收于胸前,手心斜相对”(见<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>的文字解说)。这是一个两手继续收敛合劲并向胸前沉按的动作,有了这个技术细节,全身紧凑团聚合中再合,犹如进一步压紧之弹簧。这是“在发劲之前再缩小合劲之圈”的技法,在这种态势下发劲,必定势稳力沉,充分显示出陈式太极拳阳刚的特征。这正如著名太极拳家沈家桢先生所强调的:为使动作得势和得劲,应紧缩圈径。(见《陈式太极拳》,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。以下引语同。)
在《56式》中,“合中再合”不仅表现在发劲之前所必须,在“两臂胸前相合,然后展开”这类动作中,如前趟、高探马、白鹤亮翅、中盘等拳式,在两臂相合展开之前,都应先收紧一下合圈,然后再两臂分开外展。对于这种情况,沈家桢先生提醒说,这个过程都是合劲,“两臂交叉时须加紧一合,然后分向左右展开”、“必须注意‘意欲开,必先寓合’的要求,合后再开之前须先收紧一下合圈,再向左右双开”。为此,沈先生总结说:“太极拳动作,凡要放大其圈,必先缩小其圈,这是为了加强搠劲”。“合中再合”就体现了这种紧缩圈径加强棚劲的作用。
综上所述可以看出,开中再开、合中再合是体现太极拳技术要领的细致练法,但由于它处在拳架动作的细微末节处,虽重要却易被忽视。细节决定质量,为了提高太极拳套路的演练水平,提高它的锻炼效果,“开中再开、合中再合”这一技术细节应该引起习拳者的重视。
练习太极拳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
1. 增强体质:太极拳动作缓慢、连贯,注重呼吸配合,能够增强内脏功能,提高身体免疫力。
2. 改善心肺功能:通过深呼吸和全身运动,太极拳有助于增加肺活量,改善心血管系统健康。
3. 促进消化:太极拳的腹式呼吸法能够按摩内脏,促进肠胃蠕动,改善消化功能。
4. 提高柔韧性:太极拳动作涉及全身各个关节,长期坚持练习能够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。
5. 缓解压力: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,有助于放松身心,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。
6. 培养耐心和专注力:太极拳练习需要耐心和专注,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。
综上所述,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方式,不仅能够增强体质,还能改善心理状态。